top of page

友善農法
定義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友善農法就是友善自然環境的一種農耕方式。這個友善自然環境的源起,是來自於對工業化農業在生產上往往過度破壞農業耕作的自然環境,以致產業難以永續經營的反省與超越。
當台灣社會的環境意識逐漸蔚為風潮,友善農法領域自然吸引眾多年輕農民的認同與投入。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友善耕作就是不使用化學藥劑的一種農耕方式。友善農業主要包括: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樸門農法、自然農法、循環農法等等。這是一種能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態體系,遵從當地的生態節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循環,而不依賴會帶來不利影響的投入物質。友善農業的四大原則為「健康、生態、公平、謹慎」,也是HOPES團隊正在推廣的!
修正有機規範
其實,台灣在友善自然環境的耕作方法上早期都稱為有機耕作,只是當有機耕作被納入法令管理之後,只要沒有依法審查合格的農產品都不能宣稱為有機,但顯然有機農業的相關法令規範跟不上時代變遷的腳步,導致近三、四年有機農業的耕作面積與農戶數成長都陷於停滯狀態。

相反的,更貼近市場消費者需求的生產者,紛紛投入友善農法的行列。在這個現象裡,需要檢討的是有機農業的相關法令為什麼跟不上市場趨勢,而不是簡單地把所謂友善農法納入法令管理就能做出政府業績。
政府眼前最應該要做的是,透過探討友善農法的多元產銷模式來掌握市場動態與趨勢,並回頭好好修正有機農業的相關法令,讓現有的有機農業能更接近市場消費者,並據以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有機農產品驗證的行列即可。
在有機農業裡納入友善農業這個模糊的概念將讓相關法令更為複雜而難以執行,同時,也很可能因此壓抑了正蓬勃發展的友善農產品市場,這應該不是現在政府想要把友善耕作納入管理的本意,引此需透過友善農耕掌握市場動態,回頭修正有機規範。
bottom of page